一、香港,35,996
近期我去了一趟香港,被一些小事震惊。出机场的公交车,是一个大爷在开车。机场引导也是大妈(对,他们已经不算大叔和阿姨级别了),那天我去麦当劳点餐不太会,有位头发都白了的爷爷指导我,我操作完成给他说谢谢,感觉他还挺热心的。后来注意到他和麦当劳店员一样,穿黄色的T恤制服,说明他竟然也是工作人员,观察了一下他主要是指导点餐和收盘子。。这里头发都白了还能工作。
但问题是,内地大环境看,35岁以后,很多面临裁员。哪怕你从事工作或者争取的工作职位很多也是内卷的环境,很晚下班,但其实收入并没有增加。说明主要问题是,现在环境,没有提供足够的岗位,也没有足够的立体岗位分层,可能在宽度和高度都在收缩。说明产业并没有成熟,大家都在低端岗位卷。更可怕的是,一些经济学家指出,这样卷其实最后可能都不是赢家通吃,可能是团灭。这个可能是个死亡螺旋。
从公司内部看,其实也会发生变化
- 首先就是团队导向变化,记得十年前,团队关系简单,大家非常务实,直面真实的客户环境和信息,大家分工协作,业务的好好挖掘需求,技术方面拆解做到最好,owner意识来自于负责好自己专业事情,能力互补,协作补位,公开公平,相互成就。如今增速放缓,如过管理松散,其实投机向上管理更容易获得好处,容易劣币驱逐良币
- 其实是技术导向变化,随着导向变化,不在真的追求产品能力客户价值,其实某种程度自圆其说上级认可就行,技术发展也缺乏动力和勇气。直接例子,一个 CSR 架构,哪怕无数的汇报里程碑的修饰,其实也肯定搞不过成熟 SSR 的 SEO 和性能。但是很多原因很难去推动升级,我们也不能完全怪技术人员没有责任心和眼界,毕竟他们也要在公司生存
- 然后是专家路线的问题,其实会面临很多障碍,一个是上面的,团队导向和技术导向变化,其实很难成为真正的专家,可能懂一些包装和兜售去忽悠不懂的上级更容易晋升;哪怕你成为真正的专家,其实在降本增效大背景下会非常脆弱,因为很多产品技术实际上不需要那么高的体验和精度,一个专家也只能解决一个环节的问题,性价比偏低,哪怕真的能超越上述影响,产品技术都充分输出,作为个体产能价值,也会被大流所稀释,导致所得大打折扣。所以富爸爸那本书说,要成为专家,最好有工会来支持,因为你投入了极大精力专研一门技术,其实路径就比较单一,需要避免被解雇的损失;我现在特别能理解外面为什么可以做很多精致的开源项目,其实和刻苦没关系,可能真的是吃饱了撑的没事爱捣腾,在里面不可避免的受到很多环境影响。
- 还有一些所谓鼓励 owner 意识,也会变形,因为在公司层层传导下,其实能拿到的信息本身就很有限,且可能失真,再根据这种信息,加上为了绩效和向上做一些动作其实更变形。整体而言是比较抵销损耗的。
从员工个人,我觉得更为叹息,在一些国家地区,中年其实是比较有经验和精力的群体,他们认为正值壮年,在这里可能很难有工作机会。在这里却对他们个人缺少发挥空间,对社会少了很多生产输入;年轻人很多人更难,早早的背上几十年房贷,又加入了内卷的环境,在一个高时间低价值的环境里摸爬滚打,相当于时间体力和财富都是透支的,加上一些信息封锁,哪怕天赋再高,其实也不能动弹;更难的是一些人毕业以后很难找到工作,也发展所学和职业能力有较大脱节,号召进入家政服务。
人也是处在环境里的,你看懂了几层圈,发现还有更多的圈,楚门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。以前我们流行说毛坯房里雕花,以前我觉得是指具体产品的技术投入,现在看其实也存在于公司级别和更大的环境。但问题在于,人很难去超脱和改变环境,我只能说在《富爸爸穷爸爸》看到了了一些见解和方向。
二、读《富爸爸穷爸爸》的一些收获
《富爸爸穷爸爸》系列,他的穷爸爸斯坦福毕业,高学历高智商,一直努力工作到了教育局厅长的职位,后来被裁员,尝试创业失败,最后走的时候没有钱还有一堆税,当真字字扎心,明明在工作层面已经非常优秀的人了,却如此结束。书里也提到他的富爸爸,没有看起来那么好的工作,生活自由轻松,有钱。他们有不同的生活哲学。
他这个接着讲,他认为的赚钱有几个象限
- E 作为雇员通过工资赚钱 —— 其实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,都从来是 E, 也就是雇员导向的。比如筛选一些逻辑清晰,避免犯错的人,听话的人,给到好成绩和表扬;对于犯错和不听从的给予批评。而真实社会,往往是犯错给了哪些人更多的勇气和经验,所以往往是学习成绩好的给学习不好的打工。久而久之,这个群体行为上就胆小,避免风险。找个好工作,进体制,希望去避免风险;他提到收入方面这部分人其实最累,但拿到的最少,因为到手的钱已经是被层层扣税过的。他也提到这部分人财务其实很脆弱,工资作为唯一来源,尤其是不注意资产负载的,一旦停止工作,就面临财务危机。他也提到如养老金出问题,这部分人可能未来会更为艰难。
- S 个体户赚钱 —— 有一些专业能力的人会 S,个体户来赚钱,但是他说其实问题在于这也是兜售时间和技能,可能会陷入一个循环,就是越赚钱越忙,最后劳碌命
- B 开个公司赚钱 —— 提到公司有很多优惠政策,比如可以避税。
- I 投资赚钱 —— 投资各种公司赚钱
他认为要赚钱,得从 B 和 I 象限去做事,大概是说用资产去增值,而不是用时间去赚钱。这部分对我们来说其实比较陌生而且在认知和环境上有难度。
三、有哪些变化和行动
3.1 尽量不加入35和内卷的游戏,避免不合理的 E
大部分人工作上班,其实是很合理的机制。社会化分工,合理的结构总会拆分出具体的事情,很多人做具体的事情参与社会生产,这种方式其实简单稳定,只要强度和回馈合理,大部分人安居乐业,少部分去创业投资,其实没什么问题。
但如有年龄限制和内卷其实就变味了。一方面加大了找工作难度和投入,一方面没有安全和环境,也是饮鸩止渴。透支了时间和选择,延迟问题,未来可能会更加被动。
我经历过很多面试,后来感觉,我从面试里看到了彼此的得失。E 本身存在局限性,尤其在一些信息缺失、失真的环境下,要真的了解产品技术和客户,做正确的事情,正确的做事,其实很难实现。进一步,要通过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来拿到自己的价值,更难实现。
3.2 注意资产管理,学习 I
首先比较直接的是优化资产管理,说欧美家庭很多都配比股票债券。内地家庭基本就是房产加存款。学习一下资产投资和增值。 其次更高明的做法是创造资产,他提到和农业工业社会不一样,那个时候真的是生产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资产,所以很多没有设备资产的人,只能参加到有设备的人工作。然而如今信息社会,有些资产其实可以创造出来。也就是如果做一个什么能产生现金,那就算资产,这带来了很大想象力。
3.3 业务和机会,了解 B
他比较推崇 B,也就是公司形态去做事,在《富爸爸投资指南》里,BI三角形这讲得更为清晰。也就是具备企业和商业使命,具备现金管理,有各种职能团队的,有产品,售卖,日常,法务,各类规范和系统的,一整个框架的形态来参与生产活动。他说,S类或者合伙人这类,比E好一些,但是他一般能力单一,或者类似,无法扩大生产,无法购买和整合资产。还有 S 类一个大的不同在于,S 可能很看重的就是产品本身,B类却不那么看重产品,而是看重一整个系统,虽然产品是非常核心的一个点,但是整个系统的有效和坚固是更为重要的。他认为趋势是, S 可能越来越累,B 类可能越来越轻松,因为他系统好了,他可以很少参与,而是时间精力花在新的系统和整合资产上面。
他通过 BI 三角不断的创建来经营自己的业务,也通过 BI 三角来评估其他公司是否值得投资。